本网讯:(文学院 余江平 报道|摄影 罗远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黎平肇兴侗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掘肇兴侗族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近日,贵州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导师团文化产业分团、我校文学院、省侗学研究会联合组成调研组,赴黎平肇兴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团队走进堂安侗寨,重点关注堂安文旅融合发展的“流量密码”。堂安侗寨作为生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孕育了千年农耕文明的梯田生态系统,还承载了侗戏、侗族琵琶歌、织锦刺绣、萨玛祭祀等宝贵文化遗产。据堂安村党支部书记嬴维银介绍,堂安依托传统农耕文化和保存完好的侗族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调研团队近距离参观了鼓楼、戏楼、吊脚楼等具有侗族特色的建筑群,深入了解了堂安侗寨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生态保护情况。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生态+文化”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见证了当地人民依托传统民族村落发展,生活日新月异。

在肇兴侗寨,调研团队走访了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非遗工坊、鼓楼、街道、商铺、酒店、民宿、农贸市集以及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游客、商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各方需求与实际情况。与肇兴侗寨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陆卫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文旅企业代表、村民举行了交流,围绕侗族文化保护传承、旅游产业升级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
“大家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了,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陆卫敏表示,肇兴侗寨从最初依靠“侗族大歌”提升知名度,到如今通过“村歌”“侗年”“谷雨节”等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塑造特色文化IP,从传统村落的改造升级到引入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肇兴侗寨的“破圈之路”得到了细致的剖析。未来肇兴侗寨将着力解决如何在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之间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如何通过“文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等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激发内生潜能。

在文化产业分团学术团团长、文学院院长、省侗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经华看来,肇兴侗寨完整活态保存了侗族文化习俗,并且在保存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存与共生,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缩影,也是侗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样本。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肇兴可与周边纪堂、堂安、登杠等村寨打造苗侗村落集群,以活态侗族村落文化为核心建构网上虚拟博物馆,推进形成“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提升”的“大肇兴”布局,为打造肇兴侗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条件。
此次调研不仅充分发挥了产业导师团的优势,为肇兴侗寨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也为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下一步,产业导师团、文学院将以“大肇兴”为研学目的地,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为推动贵州县域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审:刘正江
二审:杨兆瑞
三审:雍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