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张金锋 杨经华 报道|摄影 邓立)为进一步充分挖掘黔学历史文化资源,夯实黔学研究基础,增强提高师生文化自信,12月1日,文学院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在主题党日活动中联合黔学社学生共同开展了“斗篷山金筑长官司”遗址考察调研活动。文学院党委书记、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杨经华教授带队,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及黔学社师生40余人参加活动。
金筑长官司遗址位于贵州财经大学后山——斗篷山,是黔中土司文化的历史见证。调研组到现场实地考察了被淹没于乱草长林中的金筑长官司遗址,查验遗址痕迹、范围,分析遗址形制、规模,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梳理金筑长官司历史源流、发展演变,探讨金筑长官司土司文化与贵阳城市发展的关系,追溯贵阳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源头。
“金筑”又称“金竹”。据今贵阳市花溪区竹林寨村所传《金氏家谱》记载:传闻汉初年,今四川乐山一女子在北盘江边洗衣,有大金竹长三节漂至其脚边,女子闻竹中有声,剖竹得一子,取名竹生。竹生成年后文武双全,众人信服归从,遂自立为夜郎侯,为纪念金竹,以金筑为姓,传至第四代金筑多同,世袭夜郎侯,即史籍所载汉武帝时期的夜郎侯多同。汉武帝五年(公元前130年),金筑多同入朝,被封为夜郎金筑王,置夜郎县,属牂牁郡,夜郎金筑王从此世袭。汉代以后,金筑家族作为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支脉,一直为官方重视。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赐夜郎金筑王为“李”姓,改夜郎县为夜郎州,隶四川遵义府,唐开元间改金筑夜郎王为金筑安抚司。元顺宗时,改金筑安抚司为金筑土府,又改为金筑宣抚司。
明洪武四年(1371),金筑密定入朝贡马五百匹,为朝廷所嘉允,后置金筑长官司,遂有今遗址“金筑长官司”之名。洪武十四年(1381年),升金筑长官司为金筑安抚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廷以金筑安抚司隶贵州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十年(1412)直隶贵州布政司,万历十四年(1586)改金筑安抚司为广顺州,隶贵阳府。从此,金筑作为古代姓氏名、官衔名融入了贵阳城市发展的历史,“金筑”从指称姓氏、官衔逐渐向作为贵阳市的别称过渡,迄今一直沿用。
按《明史·地理志》载:“初,金筑酋长密定归顺,置长官司授之,治斗笠寨”。 斗篷山原隶属党武乡思雅村,现划归贵州财经大学管辖,成为贵州财经大学校园内山。斗篷山海拔1329.6米,山似斗笠,岩削壁立,突兀险峻。立于山顶,北可眺望整个大学城,东可望花溪全城,南可俯视青岩,西可观党武、燕楼。下有板桥河、翁刚河环绕,三面环水,沟壑深险,易守难攻。斗笠寨位于斗篷山南侧,作为金筑长官司的治所,曾经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落的变迁过程。尽管斗笠寨在历史的烽烟中已荡然无存,然其城墙堡垒遗迹依稀可辨,成为历史馈赠给贵州财经大学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金筑长官司”遗址是上千年贵州土司地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对丰富和和推进黔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此次活动,有力推动了师生共同发掘、传播金筑长官司文化遗产,实现黔学文化遗产科研育人,满足师生的文化精神需求,提高文化自信,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一审:刘正江
二审:陈艺文
三审:周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