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4日,贵州日报第10版刊发我校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张再杰、陈玉卿、姚天香同志理论文章《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农村产业革命是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开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解决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文如下:
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是我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当前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打响脱贫攻坚四场硬仗这一关键时刻的必然选择和重大创举,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刻背景。
推进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选择。中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改革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增长288倍,且连续15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之路的背后与农村改革发展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影响、互利互进、协同发展。近年来,贵州开启诸如六盘水“三变”改革及塘约“七权”同确等系列确权改革探索,取得良好成效,一定程度推动了贵州农村产业化进程。但不能否认,贵州农业还存在一系列痼疾问题,面临诸多矛盾,“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同时,标志着贵州进入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发展历程,将带动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明确了一条以振兴农村产业为重点任务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乡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此次乡村振兴贵州广大农村带来了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此次贵州以农村产业革命为重点推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当前,贵州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农业农村面临着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外部发展不充分的双重压力,产业发展良莠不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科技化现代化水平较低、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市场衔接不充分等问题淤积,直接影响农民生产水平及农产品产出效益。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乘这次乡村振兴的东风加快农业产业内部变革、外部开拓及质量提升,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步骤、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破解发展壁垒,以农村产业革命加快产业兴旺,振兴乡村。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贵州抓脱贫就是抓发展,乡村振兴必须首先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做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朝着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前进。贵州有2000万乡村常住人口,占全省总常住人口的53.98%;全省有280万贫困农民,其中文化水平低、劳动力弱、劳动技能低的贫困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全省有65个贫困县、2760个贫困村,其中大多都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水平低的地区。现在距2020年仅有不到两年半时间,要同时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和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就必须统筹协调好二者关系,要清晰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前提,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农村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在这一特殊历史性阶段,需要以非常规措施、革命手段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加快农村改革创新,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使产业成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新动能,从而确保贵州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目标任务,为完成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解决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抓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贵州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农业产业规模与质量不对等、农业产业成本与效益不均衡、农产品产销对接不充分等。而近年来实施的农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影响甚微,导致了贵州大部分农业仍然处于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成规模状态。例如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三品一标”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2.1%,农产品质量不高。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目标,需要立足山多地稀田少这一基本现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就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革命从根本上逐一破解面临困难矛盾,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让农民从传统粗犷式农业中解放出来,由此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从农业自给自足到农业发展致富的转变。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关键要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纳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这充分体现了城乡关系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近年来,乡村衰退导致的“乡村病”、城市贫民窟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贵州也不例外,连续多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一定程度带动了农业农村发展,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城乡呈两极化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乡村仍然存在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一方面,城市“虹吸效益”导致了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一直单向流向城市,乡村“失血”“贫血”严重。另一方面,贵州乡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且绝大多数为传统农业,导致了产业带动力弱,一产与二三产断链严重、衔接不稳,加上农民传统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发展方式粗犷等拉大了城乡二元差距。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实施农村产业革命通过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通过产业融合加快城乡融合,通过产业革命来改变农民思想观念,从思想上、方式上、作风上彻底打破屏障,瓦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释放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让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城乡要素的互补融通,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一体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天之所覆者虽无所不至,而地之所容者则有限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贵州地属高原山区,山地丘陵多、坝区平地少,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特殊地理环境,75%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稀缺的土地资源一旦破坏变难以恢复,因此,贵州尤其需要坚持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贵州耕地资源匮乏且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全省耕地面积67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近26%,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24亩,低于全国水平约0.11亩,具有宜农非耕地资源丰富的山地特点。贵州要在有限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发展思路,优化农业功能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和绿色循环经济,稳扎稳打、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进农村改革,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效统一。
相关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81204/Articel10003J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