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故土 发挥专长 全力助推苗乡脱贫
——南宫镇交密村第一书记杨经华
2016年3月,在得知学校要选派干部到台江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名来自黔东南的博士、教授,作为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一名深知家乡贫困群众疾苦的“过来人”,杨经华同志毫不犹豫地向组织主动请缨上一线,希望将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经学校批准并报省委组织部同意,2016年4月,杨经华同志成为了贵州财经大学对口帮扶地台江县南宫镇交密村的第一书记。无论是在台江驻村期间,还是2018年4月轮战返校后,他始终心系贫困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四处奔走争取支持,带领党员群众决战贫困,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出了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凝心聚力,高扬苗岭基层党建红旗
杨经华深知只有把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而这就必须得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进行引领。到达岗位后,他立即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协助南宫乡完成了交密村村委换届选举工作,优选出了新一届村两委领导班子。为了夯实组织基础,他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始抓起,严格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开展了共产党员“亮身份”特色活动,在每一个党员房前醒目处出订上党员标识的红牌,凸显其党员身份,自觉接受村民监督,要求每一个党员从自身做起,带动良好家风,在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10月,他组织全村在家党员在汪江至交密长达6公里路段开展了“‘两学一做’党员带头”活动,带头清理路边杂草、修补路面。活动得到交密党员的积极参与,其中不乏年已八旬的老党员,极大改善了交密进村路况,受到群众的称赞,并得到了《贵州民族报》等媒体的报道,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精准施策,打造文化品牌助推旅游扶贫
台江县交密村位于雷公山腹地,处于南宫国家森林公园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结合交密村传统村落苗族文化保存完好、翁密河漂流曾有辉煌历史等特点,杨经华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出了打造“云水交密”旅游文化品牌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云水交密”地理标识完成设计,并注册为国家商标。2016年10月,他策划并组织了由贵州作家、媒体人士、文化学者等组成的交密旅游扶贫采风活动,推动贵州财经大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基地在交密挂牌,获得了人民网、多彩贵州网、贵州民族报等媒体报道、关注和转载。2017年5月,他协调联系到我国著名作家阿城、贵州日报王小梅女士等到交密拍摄苗族开秧门仪式,让外界聚焦传统农耕文明保护。同年6月,组织宣传全村参加台江最美传统村落投票,使石灰河、交密最终投票结果名列全县第一,入围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展示宣传。同年9月,为进一步发掘、传播交密苗族民族文化,推介交密文化品牌,他借交密举办首届民俗风情倒鱼节为契机,再次联系邀请《贵州日报》等省内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此外,他带领研究生深入调查交密文化经济发展情况,撰写文章推介交密,其中发表在《贵州民族报》上的《云水交密——藏在深闺中的苗岭明珠》被中央统战部新闻主页转载。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冠名“云水交密”品牌的原生蜂蜜、小碾新米等小农品牌产品正积极通过电商渠道推出,其中“小碾新米”进入贵州财经大学食堂,市场反应良好。2018年5月,交密村成功入围全国百佳避暑村庄,并且已经接待来自北京、重庆、广州、贵阳、凯里等地旅游团队和散客,直接带动百姓创收。
三、排忧解难,助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交密村村级集体经济异常薄弱,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杨经华四处奔走,寻项目、觅资金、找销路、解难题,重点推动中药种植及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为解决项目少的问题,杨经华积极协调与贵州山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洽谈,启动资金50万元的食用菌项目落户交密。同时,他积极联系申报国家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最终促成交密项目立项,立项金额40万元。为根除交密中药独角莲病害问题,他四处寻医,多次携带病本到贵州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内外高校求援,联系省、县专家为交密独角莲会诊,最终解决了20余万株独角莲病害防治问题。此外,他还帮助村返乡青年余光辉创业注册成立光辉劳务有限公司,协调公司承接交密村村容整治项目以及交密村旅游公路劳务业务60余万元,带动50余人就地就业。根据交密生态实际情况,推动中草药种植、食用菌等项目实施,带领村民到三穗颇洞、雪洞等地学习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经验。帮助交密返乡精英余兴忠、杨昌海等成立特色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大力发展石蚌、黑山羊等当地特色产品,极大带动当地产业的内生发展。
四、关注教育,点亮贫困儿童希望之灯
作为一名教师,杨经华心系教育,他多次协调各种资源,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经常到贫困儿童家中帮助解决困难。他积极协调联系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红十字会、台江红十字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为交密小学儿童捐赠奶粉、书包、桌椅、台灯、文娱用品、助学金等价值约6万元爱心物资,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巫降村民组的杨华(化名),家有弟妹4人,2016年是南宫中学的交密村状元,家庭极为贫困,其母长期患神经病,只有父亲一人劳作供养全家,房屋大部分已朽烂成危房。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多次到杨家家访,帮助其争取危改项目。通过动员全寨无偿帮助,终于将旧居推倒,新居框架落成。新居落成之时,杨经华通过联系党校同学,为杨华送上了1000元的捐赠助学金。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帮助,为贫困家庭儿童送去了温暖。
凭着富有成效的工作,杨经华同志2016年被台江县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工作者”, 2017年先后获黔东南州州委、州政府“脱贫攻坚帮扶黔东南优秀帮扶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2016年度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优秀村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在中央、省、州各级部门帮扶下,在县、乡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村两委的积极配合,全体村民的苦干实干,杨经华同志所驻村交密实现整村出列,成为南宫镇第一个出列的村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五、心系乡村,将学问书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
2018年,杨经华轮战返校后,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查、研究,为乡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为苗族乡村振兴积极献策。2018年9月,杨经华对自己驻村思考进行总结,接受《贵州民族报》“乡村振兴”解答专访并在该报发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之学》、《民族传统工艺振兴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等系列文章,发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其中“乡村振兴”解答专访在《贵州民族报》连续五期刊登,《民族传统工艺振兴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被评为全国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了苗乡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杨经华依托文法学院民族学团队,举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师生读书研讨活动。来自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毕业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教授、博士以及研究生围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展开研讨。至2019年6月已经连续举办十八期,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并获民族新闻网报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聚焦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大旅游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台江党建扶贫工作效果总结,深入挖掘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掌握社会发展基本数据,助推台江民族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杨经华于2019年7月组织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到台江南宫镇的交密村、交宫村、展啊村进行一个月的脱贫攻坚跟踪调查。经过一个月的入村走访,基本完成以下任务:对三个村村落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民族志普查、存档,发掘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继续推进民族村落旅游品牌宣传;总结党建扶贫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效果;党的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民族村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脱贫攻坚与民族村落变迁》调查成果20多万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系列政策给民族地区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详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
2019年11月,因杨经华同志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了贵州省扶贫领导工作小组表彰,被授予2019年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